校园风采

当前位置: 百利宫>>党建思政>>典型榜样>>正文

    学校服务

小支部,大作为——记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机关第八党支部

1.78万个食堂、每天620万人就餐、月消费农产品10多万吨10亿余元。这个庞大而且稳定的贵州各级各类学校食堂对农产需求市场,被机关第八党支部“校农结合”党建扶贫创新行动给“激活”了,开创贵州新时期脱贫攻坚新模式。

机关八支部有后勤和基建两个党小组,正式党员16名,入党积极分子3名。在贵州省脱贫攻坚“大比武”中,第八党支部把党建和业务同频共振,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利用高校食堂师生消费需求、高校智力和科研成果平台优势,到定点帮扶贫困村合同直购农产品,并整合多方资源在贫困村建“科研成果转化”“大学生实践实训”“农村适用技术培训”等基地,培扶产业发展,快速帮助贫困户增收脱贫,开创了“定点采购、产业培扶、基地建设、示范引领”校农结合新模式,得到省委主要领导6次批示肯定及大会表扬,各级媒体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机关八支部2017年被州委命名为“五星级党支部”,2018年“七一”被省委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支部。成为全国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典型。

一、党支部集体智慧催生“校农结合”。

2016年底,贵州省人民政府下发了《扶持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贫困村整体脱贫方案》,黔南师院负责定点帮扶全国唯一的毛南族乡——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新关、摆卡两个一类贫困村。接到任务后,院党委组织大规模调研组进村入户,机关八支部4名党员参与其中。

“‘少了不好卖、多了又卖不出’是这次调研中贫困户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好几亩萝卜因有市无价眼睁睁的烂在田里了,好痛心哟!大家看看有什么办法?”。在2017年3月党支部活动日,参加党委调研的同志把问题抛出了出来。大伙七嘴八舌议论着,有党员建议“要不我们叫食堂先把贫困农户的那几亩滞销萝卜先‘消化’掉?”。

一语道破天机!解决“卖难”,得找市场、找买家。学院1.6万名师生每天的吃食,不就是一个大市场?不就是一个大买家?“做就做大点,干脆把帮扶村的农产品都收了”,党支部形成了共识。八支部“让食堂直接采购贫困村农产品”的建议很快得到学院党委肯定认可,一场以后勤基建为主力的“校农结合”收购贫困户农产品工作拉开了序幕。

2017年3月22日,是“校农结合”标志性节点,机关八支部夏飞书记按照学院党委的要求,与党员陈治松、吴承品、陈东鸿等同志,带领华泰、新城市两家食堂携带20多万元现金,到新关、摆卡村实行“全收”。张三1头猪,李四2只鸡,有的贫困农户连1斤辣椒也送来了,最后只采购到2.3万元农产品。且不说收购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就连运输过程也是一波三折,一下因没有检疫证在高速路上被拦了下来,一下笼子没盖好鸡飞了、鸭跑了,拉到学校鸡鸣猪叫,响彻整个校园,一直弄到次日零晨2点,才安顿下来。

在“校农结合”成效促动下,平塘县委县政府与学校党委行政联合组建了“校农结合”助推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实施方案。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二级学院党委和相关部门党支部也积极投身到“校农结合”工作中,形成了全校性“校农结合”助推脱贫攻坚的阵势。

二、党支部战斗堡垒破解“校农结合”难题。

在“校农结合”困难面前,党支部发挥了战斗堡垒的作用,秉承“问题有解”理念,“校农结合”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行。为让农户吃“定心丸”,夏飞代表学院与贫困村合作社签订了到2020年采购合同;为让产销对路,党员们把每周、每月、每季、每学期需求“公告”贴到各村各组;为解决帮扶村在校就读15名大学生困难,八支部通过勤工俭等帮助他们;为解决特困女大学生袁家杏生活困难,支部全体党员每年自掏腰包捐款资助直至其完成学业;基建处党小组组织在建工程项目企业为扶贫村贫困农户维修屋宅和猪舍。

“校农结合”似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并不断演化升级。现已形成三大并行模式,即“大路货”农产品,采用高校集团(联盟)与流通龙头企业合作运行模式;单宗大批量农产品,由食堂直购模式;“高端”农产品,实行线上订单、线下配送模式。

三、党员的先锋模范在“校农结合”中一人一面旗帜。

支部书记夏飞30多次在学校、企业、乡村、合作社、农户中为“校农结合”奔波,自己家庭资助7名贫困孩子就读,3人上了大学、3人在读高中、1人在读初中;支部副书记吴承品在“校农结合”采购中每44批次质量、数量、品名做到都清清楚楚;党员陈治松发挥自己长期在脱贫攻坚一线“指挥员”“战斗员”的经验优势,主导推动校农结合每一次行动;基建党小组雷德新党员,被老家平塘县通州镇新星村聘为名誉支书记,已连续三年为10名贫困大学生申请人均5000“茅台助学基金”;负责食堂膳食党员陈东鸿,对每一批次的农产品如同是自家采购一样,认真抽查检测,确保安全;贫困普通老党员陈定尧在脱贫攻坚中全身心投入,主动捐钱捐物帮助更困难群众;党员杨兴霞三年帮助28名毕业生解决就业工作;党员宋德燕带头并发动社会为教育科学学院袁艳竹同学捐献爱心帮其战胜病魔。

四、“校农结合”为贵州扶贫提供了“黔南师院智慧”和“黔南师院方案”

2017年3月22日,夏飞代表学校与卡蒲毛南族乡摆卡村、新关村、场河村合作社签订了履约期限到2020年“校农结合”农产品供销协议书,给农户吃了定心丸。“校农结合”既增强了贫困农户战胜贫困的信心,激发其内生动力,又在配套帮扶中提高农户产业生产技能,实现“扶志”与“扶智”结合;既推动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又整合资源要素扶持产业;既增加贫困农户收入,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学院转型发展。2018年2月13日省委孙志刚书记批示“实践证明:校农结合符合贵州实际,一仗双赢,望扎实推进,扩大战果,取得更大实效”,这是他2017年以来6次对“校农结合”的肯定表扬。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教育报、中国民族报、中国民族宗教网、人民网、凤凰网、贵州日报、多彩贵州网、云黔南、今贵州等20多家主流媒体多次予以报道或转载,成为全国、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在全国全省引起积极反响,内蒙古扶贫办、呼伦贝尔学院等省内外地方政府及高校纷纷前来“取经”,省内铜仁地区、毕节地区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亲自带队到学校和扶贫点考察调研,共同探讨“校农结合”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

机关八支部“校农结合”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中,站在田边地角看问题,走进老百姓心里想问题,站在社会大市场中解决问题,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一举多得,“一仗双赢”,彰显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创新发展”的师院精神,为贵州学校参与扶贫工作提供了“黔南师院智慧”和“黔南师院方案”。

(2018年7月12日)

小支部,大作为——记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机关第八党支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body >_百利宫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微信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