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风采

当前位置: 百利宫>>党建思政>>典型榜样>>正文

    学校服务

贫困农户心中的“胡老师”——记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驻村扶贫党员干部胡晓艳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做法很好,要大力宣传推广。”今年4月11日,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实施“校农结合”材料上作出上述重要批示,这是继3月28日他在全省县以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会上口头表扬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校农结合”作法之后,又一次给予书面批示肯定。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在精准扶贫的大战略中,对定点包保村所有农产品实行包保采购,并扶持形成产业发展,既解决了贫困户的销售难,又推进了产业发展,同时建立了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实现“多赢”的目的,贵州日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作了焦点报道,贵州电视台、凤凰资讯网、多彩贵州网、黔南日报、黔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也相继跟踪采访报道和转载,这些报道中都有一个关键性绕不开人物——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驻村扶贫党员干部胡晓艳。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胡晓艳同志早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感召下,主动放弃舒适安逸的学校行政工作岗位,积极申请到贫困地区进行驻村扶贫工作。她先后到独山县下司镇新同村、平塘县平舟镇京舟村、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新关村、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摆卡村挂职扶贫。在她到过的每一个地方,在百姓心中,她是一个永不能忘的人物——“胡老师”,一个无私奉献,扎根基层、贴心服务基层,助推脱贫攻坚的模范标兵。

一、“胡老师”——百姓心目中一个智慧的符号

“精准扶贫,光靠热情不够,百利宫讲究方式方法。”有过两年多的驻村工作经验,这是胡晓艳同志对“精准扶贫”的一个新认识。

2017年初,因工作需要,胡晓艳同志从平塘县平舟镇京舟村调整到较少民族极贫一类村——平塘卡蒲毛南族乡新关村和摆卡村,在别人看来她从“米箩”跳到“糠箩”,贫困人口多了、贫困程度深了、脱贫任务重了,而在胡晓艳看来,是锻炼机会多了、是服务对象更需要了、是对自己的能力水平更大考验了。

到驻点后,她马不停蹄地深入走访调研,并从“娘家”搬“救兵”,申请校党委组织专家调研组一起为扶贫“把脉”详细了解两个一类村贫困的主要根由,得知原因是农户信息不对称,农产品销不出去,影响贫困农户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后,她多次往返县城、学校、州府、省城,思考着如何攻破这道难题。

正当她四处探求之时,学校老师跟她提供一则重要信息——学校的食堂每天都需要消耗大量的农产品。她想为什么不直接在贫困村的农户手上采购呢?对此,她不断调研不断思考请教,与党委调研组一起提出“校农结合”的初步构想。

这项提议很快得到校党委的认可和同意,学校立即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任邹联克为组长的“校农结合”工作专班,开始实施包括按市价定点采购新关、摆卡和场河村农产品、出资扶持相关农业产业、科技服务团蹲村、选派教师驻村教育扶贫等长短结合的“十二条”扶贫举措。

今年3月至5月,“校农结合”已协助师院采购各类农产品价值6万余元,目前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已有1203户3680人,不但持续稳定地解决了驻村农产品的销售问题,也给学校食品供应带来了质量保证,更重要是激发了贫困农户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决心,700多户新申请养殖生猪得到县里解决、一大批贫困申请发展南瓜、茄子、洋芋等蔬菜产业正在流转土地,学校建立的实习实践基地开始运行,生农学院第一批实习生启程前往,“校农结合”实现了农户和学校的“多赢”局面。该项举措不仅深得当受当地群众赞扬,同时也得到了省、州、县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精准扶贫,单打独斗不行,百利宫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参与。”这是胡晓艳同志对“精准扶贫”的又一个认识。她积极积极对接学校旅游与环境资源学院和历史与民族学院,与卡蒲毛南族乡签订了《文化旅游扶贫帮扶协议》,就导游培训、毛南文化研究、旅游系列产品营销策划、旅游线路规划等方面开展合作,并设立民俗学的田野调查基地,因地制宜的助推卡蒲毛南族乡打造全国乡村民族文化旅游示范点;与生农学院对接,建立了两个农产品产学研基地;与贵州省电视台“百姓关注”栏目组对接,呼吁百利宫的爱心人士和团体关心帮助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协调省直单位、爱心企业向驻村学校捐赠教学物资;对接黔南州计算机学会到卡蒲毛南族乡开展帮扶工作,促成了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和旅游商品APP等初步合作意向。此外,还充分对接财政、教育、文明办等部门,筹划申报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

二、“胡老师”——百姓心目中一个谋算布局的良师

胡晓艳同志在师院同事的心中一直是位非常爱漂亮的女老师,算得上是师院的“女神”。两年没见,最近很多师院同事看到胡老师,发现她晒红了,变黑了,高跟鞋也没了,她颜值在“下降”,“女神”地位却在“升温”。

“校农结合”激发了农户发展生产脱贫的激情,短期脱贫很快解决了,长远脱贫和致富成了胡晓艳同志正在思考的问题。

“扶贫”先“扶智”,“输血”变“造血”,结合自己高校工作实际,胡晓艳把教育扶贫放在统筹长远扶贫致富的重头戏。当她了解到卡蒲毛南族乡新关小学现有教师12名,共设6个教学班,125名学生,因师资力量不足,建校40年以来,从未开设过英语课程等情况后,及时将情况反馈给母校,并多次跑外语、体育、生物等学院对接。4月,黔南师院外国语学院赴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与新关小学签订了英语教育帮扶协议,两名英语专业党员自愿无偿定期为该校学生上英语课,同时无偿为新关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提供英语课本、练习本,结束了新关小学没有英语课历史。

“新关小学语文、数学课的教学质量不错,但就是因为建校来一直没有英语老师,三年级以后,很多孩子不得不到10多公里外的县城读书,英语课程开设的太及时太好了!这样我们村的孩子就可以留在家门口学英语,胡老师又为村里做了件大实事!”新关村村支书杨秀斌激动地说。此外,生农学院与村建立了专家服务团踩点服务,旅资学院还帮助培训旅游人员,体育学院准备派人辅助民族体育竞技提升,数统学院正利用大数据引入进行精准扶贫评估,教育科学学院正对村里教育进行规划,学校就读大学生将全免学杂费并积极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等等。至此,一场全校总动员、人人积极参与的大脱贫、大扶贫、大比武序幕徐徐拉开。

三、“胡老师”——百姓心目中一个最美人物代表

扶贫点的贫困老党员韦开国生病住院了,胡晓艳同志立即自掏腰包购买了速效救心丸、感冒冲剂等药品和水果、牛奶等营养品赶到平塘县医院看望,韦开国说她像“闺女”。

扶贫点29岁的低保户刘文熊,父亲去世,母亲离家出走了,因先天性膝关节畸形,只能跪地行走,无劳动能力,由70多岁的老奶奶来照顾他生活,胡晓艳同志了解情况后,主动联系县残联,为他办理了残疾证明,刘文熊说她像“姐姐”。

扶贫点留守儿童孟玉萧,今年11岁,父母常年在广东打工,今年过年只有母亲回来,胡晓艳同志在春节期间陪着她们一起吃团圆饭、过新年,孟玉萧说她像“妈妈”。

一桩桩、一件件的暖心事,胡晓艳同志不知干了多少,但对于她的家人,她总是觉得很歉疚。胡晓艳的父母在广西工作,从满月后就跟着外婆长大。工作后,外婆也老了,这几年的驻村工作,长期吃住在村里,很少有时间陪伴老人,老人过世都不在身旁。她常说,老人养我到大,我不能陪她安度晚年,这是我最大的遗憾。

在她的眼里,自己不是一个“好儿女”、“好媳妇”,但是在众人的心里,她用爱心织就了“大爱”,是时代“好党员”、“好榜样”。

 

 

贫困农户心中的“胡老师”——记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驻村扶贫党员干部胡晓艳-黔南民族师范学院<body >_百利宫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微信平台 ×